感冒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一个2次放置胸腔闭式引流引发的案例思考 [复制链接]

1#
QQ营销求职招聘QQ群 http://news.gdssnews.com/news/redianxinwen/1134.html

电视剧考

电视剧《外科风云》里有这样一个场景,急诊科收到一个气胸患者,需放胸腔闭式引流,立马联系了胸外科的医生。大家都知道胸腔闭式引流是我们胸外科的专科操作,被广泛应用于气胸、脓胸、开胸手术后的治疗中,今天,小编带大家一起学习下一个由2次放置胸腔闭式引流的案例思考!

案例简介:

患者,男,61岁,已确诊右肺癌2月余,为求手术治疗于6月23日收入院。患者2月前因“痰中带血3月余”就诊于外院并行开胸探查术,术中探查胸膜及胸壁多发结节,取活检后关胸。既往体健,否认心脏病、糖尿病等其他病史。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积极手术准备。

6月26日

患者在全麻下行“右肺上叶切除伴淋巴结清扫术”,手术顺利,返回观察室继续治疗,术后当天共引流出血性胸液ml.

6月27日-6月29日期间

患者胸引量分别为ml、ml、ml血性。

患者神志清,精神可,病情稳定,于6月30日转入普通病房继续治疗。患者留置胸腔闭式引流时间较长,期间生命体征可,于7月11日予以拔除,置管期间胸引量平均为ml暗红色。

7月13日

患者体温:38.5℃,予以应用降温药物,主管医师由无菌操作下行胸腔闭式引流术,有暗红色胸引流出。体温逐渐降至正常。

7月14日-7月17日期间

主管医师应用尿激酶胸腔冲洗,期间,患者体温正常,胸引量平均为ml淡红色。

7月19日

拔除胸腔闭式引流管;7月21日,患者出院。

病案分析:

1

什么原因导致患者术后置管时间长?

与医师结合后得知,患者二次开胸手术,手术创面较大,由于手术应激反应,术中见肺组织黏连较为严重,剥脱分离难度较大,这就不可避免的损失了部分健肺组织,加重了原先已受损的肺功能,对右肺来说损伤较为严重。加之,患者术后疼痛较为敏感,平均为4~6分,咳嗽咳痰及活动效果差,胸腔内有残留胸腔积液不能够充分引流。

2

术后患者胸引持续为暗红色,我们应警惕什么?

警惕有出血的危险。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将cvp与血压监测动态结合;了解术中出血状况,术后予以应用蛇*血凝酶等止血药物,输注血浆;及时复查血常规,6月27血常规示血红蛋白89g/L,6月28血常规示血红蛋白66g/L,给予红细胞4uivdrip,血浆mlivdrip,补充凝血因子,6月29血常规示血红蛋白86g/L;术后记录24h出入量,严格控制输液滴速,并有效补充血容量,保证循环容量充足,将并发症的发生提前做了预警。

3

为何患者要二次放置胸引管?难道一次拔管时没发现有残存胸腔积液吗?

术后患者带管时间较长,情绪一度低落,依从性差,想放弃治疗,一次拔管时已复查CT及B超提示有少量积液,医生建议观察,但患者坚持拔管,患者签字同意后予以拔除。患者肺组织粘连严重,多次胸穿易导致胸膜粘连及包裹性胸腔积液形成,而尿激酶作为一种纤溶酶原激活剂,能催化裂解纤溶酶原变成纤溶酶;并可降解胸膜腔内的纤维蛋白,从而降低胸腔积液的黏稠性,消除胸膜的粘连、分隔,使胸水引流通畅,防止胸膜肥厚、粘连。

4

住院时间延长对患者心理变化有哪些影响?

患者因从外院做过开胸探查术,对于本次手术期望值较大,先后经历“希望”“失望”“绝望”。患者曾一度想放弃治疗,与担心家中经济支持、家属意见有关。大部分患者对医院的医疗水平、医护人员态度及医疗收费方面存在忧虑,长期住院,疾病久治不愈,不仅因为生理疾病导致不适,也可能因经济问题、心理压力等原因使患者存在较大的心理波动,有可能导致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

经验分享:

1

围术期术前准备要到位。

术前“三必须”(必须锻炼深呼吸、必须有效咳嗽咳痰、必须进行术侧肢体功能锻炼)练习不能少;吸烟者,指导戒烟1周以上,必要时行雾化吸入治疗;术前详细检查,并治疗可能存在的慢性病,纠正贫血、低蛋白血症;若患者接受放化疗需两周后在手术。

2

围术期术后营养支持要到位。

手术创伤比较大,应激性损伤严重,机体消耗大。对于术后患者我们可记录24h出入量,保证循环容量稳定。容量充足不单单指液体方面,更应该加强饮食营养,多食高蛋白、低脂肪食物,如:蛋类、瘦肉、鱼虾、豆制品等等。适量多餐,促进术后机体修复,营养支持可增加机体营养物质储备,提高机体营养状况,增加机体免疫功能,提高患者营养状况。

3

围术期早期下床活动要及时。

术后早期下床活动被认为是加速康复外科理念中很重要的一项干预内容,被越来越多的应用于临床。开胸术后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对促进患者早期康复及良好预后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促进引流,预防肺不张,改善呼吸循环功能,促进切口愈合,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并增进食欲,振奋精神。

4

围术期心理护理不容忽视。

医护人员在与老年人交流时,应态度亲切,消除老年人陌生感、紧张感等,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