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王孙思邈说:膏肓穴“无所不治”!
大家都听说过“病入膏肓”这个成语,它源于《左传》中的一段典故——
晋景公患了病,派人到秦国求医,秦国派一位名叫医缓的医生前去替他诊治。医缓尚未抵达时,景公做了个梦,梦中他的病变成了两个小儿,一个说:“那人是名医,会伤害我们,往哪里逃呢?”另一个说:“我们在膈之上,心之下,膏肓之处,针刺和药力都难抵达,他怎能奈何我们呢?”
医缓到来后,经过诊断,颇为难地对景公说:“病在膈之上,心之下,已入膏肓,不能采取攻伐的方法,药物也无济于事,无法治了。”后来景公果然不治而亡。于是后人常用“病入膏肓”来指病重难治。
唐代药王孙思邈后来评论时说:“时人拙,不能求得此穴,所以宿疾难谴,若能用心方便,求得灸之,无疾不愈矣。”
孙思邈所指的“此穴”就是膏肓穴。药王孙思邈的意思是:这些人医术低,只要找到膏盲穴,并艾灸它,任何病都会好!
灸透膏肓:排出深层的风寒湿*!
我们都知道“若要安,三里常不干”,说的是足三里对人体的保健作用。殊不知,《针灸问对》的原文其实是这样记载的:“若要安,膏肓、三里常不干”!由于足三里太过深入人心,导致膏肓被人们忽略了。
历代医家多认为:膏肓穴有补益虚损、养肺调心的作用。临床上多用于调理肺气虚弱所致的咳嗽、气喘、骨蒸盗汗、肺痨等病症;心气不足、心火上扰所致的癫狂、健忘、遗精等病症;各种原因所致的羸瘦虚损。
孙思邈曾在《千金方》中提到:“膏肓能主治虚羸[léi]瘦损、五劳七伤及梦遗失精、上气咳逆、痰火发狂、健忘、胎前产后等,百病无所不疗”。就是说,膏肓可治百病,尤其在虚劳证的调理上,应用更是十分广泛。
药王的话并不夸张,膏肓穴是厥阴病的最底层(注:厥阴病为六经病之一,可想象成病到最深的那一层)。
艾灸膏肓穴,可以把最底层的瘀血,寒湿,痰湿等不干净的东西打出来,投入产出比相当高,如果吃药,要吃好几千块才能打出这些。具体效果有:
1、调理咳嗽痰多,平喘不停
我们知道,冬天是咳嗽感冒的多发季节。如果你咳嗽痰多,平喘不停,可以艾灸膏肓穴助你脱离“苦海”!
如果用手按揉膏肓穴,会传来阵阵痒感的话,这其实是它在像我们示警,身体需要排*了!这时候,不妨试试老祖宗留下来的“方子”,艾灸一下膏肓穴,养肺调心,好好调理一下肺气虚弱所致的咳嗽、气喘。
2、调理肩膀僵硬,肌肉酸痛
人到五十病难少,肩酸腿痛尤为过!这其实是经络穴位受堵、受寒的原因。
加强艾灸膏肓穴,可以活络经脉,疏通气血,经络穴位通了,肩膀痛就会得到缓解,整个人都轻松很多。
3、调理重病、久病
(1)扶阳固卫
重病必虚,久病必虚。这两种人群气血损耗非常严重,从上文我们已经知道,膏肓穴最擅长调理虚劳证,因此艾灸膏肓穴是上上之选。
当久病不愈,身体羸弱消瘦时,说明身体气血阴阳均已受损,此时重灸膏肓穴,只要灸量足够,就可以起到扶阳固卫、济阴安营、调和气血的作用,从而使身体恢复强壮。
(2)祛除体内深层的瘀凝
重病必瘀,久病必瘀。古代医家认为,病变的发展规律是“初病在气,久病入络”,疾病迁延不愈,反复发作,就会导致体内气血运行受阻,脉络中必有瘀凝。
这就会带来一个后果:因瘀致病!瘀凝滞留体内,就会成为继发性病因,诱发更多疾病。
而艾灸膏肓穴可以祛除体内深层的瘀凝。只要灸透膏肓穴,就可以把最底层的风寒湿*瘀等垃圾悉数排出。
艾灸膏肓穴,大有讲究!
膏肓穴可不是随便灸灸就可以的,针对膏肓穴的灸法是中医针灸学中最为独特的灸法,有专门的书籍介绍,简单来说,其独特之处有3点:
1、取穴必须准确
膏肓穴可不像其他穴位那样取个大概范围就行,而是必须精准,取穴时务必使两肩胛骨充分分离!
取穴时,双手交叉紧抱双肩,肘关节贴近胸前,使两肩胛骨充分张开。膏肓穴位于人体的背部,当第四胸椎棘突下,左右四指宽处(或左右旁开三寸),肩胛骨内侧,一压即疼。
找到膏肓穴后,可以用笔画个圈做记号,然后对着圈灸。
2、灸量宜多
《铜人》中记载:“膏肓穴,灸百壮,多至五百壮。”就是说,艾灸壮数要多、艾灸时间要长、艾火温度要高(适当高一点儿),这样才能充分刺激膏肓穴,只有把它灸透,才能发挥效果。
艾灸时间:艾条悬灸或艾灸盒灸,艾灸膏肓穴30—45分钟,慢慢适应延长,一日一次,一个礼拜休息1-3天。
3、须与其他穴位配伍
灸完膏肓穴后,必须灸气海、足三里,“以引火气实下”,防气火壅盛于上。
此外,搭配艾灸气海等穴,还能激发经气、温通经络、补火祛寒、散风逐湿、扶正祛邪、标本两顾,特别适合于风湿寒性关节痛。
注意事项:
①如果是重病、久病之人,想要有效调理,就一定要延长时间,把膏肓穴灸透。如果有灸感,一定要灸到感传消失为止。
②少儿不宜灸膏肓穴,未出幼而灸之,恐火气盛,上焦作热。古人一般在人年二旬后(20岁以上)艾灸膏肓穴。
③艾灸膏肓穴通常身体有以下表现:
艾灸两三天,肚子就会咕咕响,说明气正在推动寒湿痰瘀等垃圾,几天之后,这些垃圾就会随大便排出;体质偏寒的人,可能会有排寒反应,比如肚子或腿发凉;还有些人可能会发汗或嗝气。
在取穴正确的情况下,如果连灸一个星期,还一点动静都没用,说明身体很干净。
4个动作打开膏肓穴,百病都难藏!
除了艾灸,平时也可以做以下几个动作来刺激膏肓穴,起到保健的作用:
1、双肩旋转法
两手自然下垂,中指贴住大腿两侧的“风市穴”,以肩为轴,双肩一起往前转动10次,这就是在“开膏肓”;然后,仍旧以肩为轴,两肩往后转动10次,这就是在“合膏肓”。
这个动作可以把膏肓活动开,充分松开肩背部,长期练习,能有效缓解肩背痛的问题;而反复的前后拉伸又能使胸腔得到扩张,这也能有效预防心、肺问题。
2、扇子开合法
两脚平行站立,两膝微曲,腰直,胸平,两手握拳,两臂缓缓抬起到胸前与肩平,然后用力向后拉至极限,使肩胛骨尽量向脊柱靠拢,挤压两侧膏肓穴,略停1至2秒钟,再恢复原姿态。
后拉时深吸气,回收时呼气,动作在水平面缓慢进行,动作到位,使背后有酸胀、出汗的感觉。
这个动作可打开和挤压膏肓,做完几次后,人会感觉周身清爽,肩背疼痛明显减轻。
3、反拳捶脊法
把手放在人体背部,反拳沿着脊柱敲打。
这样做可以把膏肓振开,又叫振髓法。久坐后可依此法经常敲打自己的背部,缓解肩背痛,疏通血脉。
以上方法既可益寿延年,还对肩周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颈椎病、乳腺增生等都有一定的辅助调理作用。
中医认为,人体全身的问题,统统与膏肓相关。中医典籍中也有“运动膏肓穴,除一身疾”的说法。如果能很有恒心地坚持灸膏肓穴,对人体保健有很大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