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出品方/作者:申万宏源研究,郑嘉伟)
1.大宗固废:综合利用是实现碳中和有力手段
大宗固废主要指单一种类年产生量在1亿吨以上的固体废弃物,包括煤矸石、粉煤灰、尾矿、工业副产石膏、冶炼渣、建筑垃圾和农作物秸秆等七个品类,具有量大面广、环境影响突出、利用前景广阔等特征。开展大宗固废综合利用能够节约和替代原生资源、有效减少碳排放,助力碳中和实现。
1.1量大面广:年产量超70亿吨,累计堆存量约亿吨,年新增堆存量近30亿吨
大宗固废主要来源于各类工业生产过程中排入环境的各种固体废物,主要来自于煤炭、电力、建筑、冶金等行业。具体包括:
1)煤矸石。煤矸石是指与煤层伴生的一种含碳量低,比煤坚硬的黑灰色岩石,按来源分,可分为掘进矸石和洗煤厂洗矸石。据工业固废网,年我国全年原煤产量34.5亿吨,伴随产生的煤矸石量约为6.2亿吨。目前我国煤矸石利用率约70%,主要利用方式有煤矸石发电和生产新型墙材。
2)粉煤灰。粉煤灰是指从燃煤过程产生的烟气中收捕下来的细微固体颗粒物,主要来自电力及热力行业又称飞灰或烟道灰。其中,电力行业产生的粉煤灰约占粉煤灰总量的73%。据工业固废网按照全国煤电发电量亿千瓦时,每亿千瓦时产生1.4万吨粉煤灰测算,年我国粉煤灰年产量约6.2亿吨,综合利用率约为78%,主要应用用于水泥、混凝土和建材深加工产品。
3)尾矿。据工业固废网统计,年我国尾矿总产生量约为12.72亿吨,其中,铁尾矿约为5.2亿吨,占40.9%;铜尾矿3.25亿吨,占25.6%;*金尾矿1.98亿吨,占15.6%;其他有色金属尾矿产生量约为1.19亿吨,非金属尾矿产生量约为1.1亿吨。尾矿综合利用率约为32%,主要应用于尾矿制砂石,提取金属等有价组份。
4)冶炼渣。冶炼渣按来源可分为钢铁行业冶炼渣及有色金属冶炼渣。钢铁冶炼渣主要指高炉渣、钢渣、铁合金渣、钢铁尘泥等;有色金属冶炼主要包括铜渣、铅渣、锌渣、镁渣等。年全国约产生高炉渣万吨、钢渣万吨、铁合金渣万吨,含铁尘泥万吨,有色冶炼渣总排放量约为万吨(其中铜渣万吨)。
5)工业副产石膏。工业副产石膏主要来源于火电燃煤机组烟气脱硫和磷肥行业,主要包括脱硫石膏和磷石膏,二者产量约占全部工业副产石膏总量的85%。目前工业副产石膏的累积堆存量超8亿吨,并以每年产生2亿吨至3亿吨的速度持续增长。其中磷石膏年产量约万吨,累计堆存量约7.7亿吨,磷石膏综合利用率约为41%,主要用于水泥缓凝剂、砂浆、石膏板等。
6)建筑垃圾。建筑垃圾主要指来源于建筑拆除、建筑施工以及建筑装修过程中所产生的弃土、弃渣及弃料。据中环协建筑垃圾管理与资源化利用工作委员会,目前国内建筑垃圾增量每年达到35亿吨左右,是我国城市单一品种排放数量最大、最集中的固体废物。从年开始住建部在35个城市进行建筑垃圾治理试点,目前建筑垃圾的资源利用的处理能力已经达到了5.5亿吨/年。
7)秸秆。秸秆是指水稻、小麦、玉米等禾本科农作物成熟脱粒后剩余的茎叶部分。国内由于煤、电、天然气的普及、各种工业制品的丰富,农村对秸秆的需求减少,大量秸秆的处理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虽然法律禁止,但很多地方农民仍然直接在田地里燃烧秸秆,引发空气污染、火灾、飞机无法正常起降等后果。
由于历史上我国大宗固废产生强度高、利用不充分、综合利用产品附加值低,历史大宗固废堆存量较高,累计堆存量约亿吨。尽管近年来我国大宗固废利用率不断提高,年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55%,但由于产废基底值大,年新增堆存量仍近30亿吨。此外,受资源禀赋、能源结构、发展阶段等因素影响,未来我国大宗固废仍将面临严峻挑战。
1.2环境危害突出,多部委发文推动减污降碳
大宗固废目前累计堆存量约亿吨,占用了大量宝贵的土地资源。“十三五”期间,累计综合利用各类大宗固废约亿吨,减少占用土地超过万亩。
大宗固废具有污染特征,会造成水-土-气复合污染突出,成为诱发环境和安全问题的主要因素之一。例如大宗固废中含有的药剂及铜、铅、锌等多种金属元素,随水流入附近河流或渗入地下,将严重污染水源。干涸后的尾砂、粉煤灰等遇大风形成扬尘,煤矸石自燃产生的二氧化硫会形成酸雨,对环境造成危害。尾矿库、赤泥库等超期或超负荷使用,甚至违规操作,会带来极大安全隐患。
十部门印发指导意见,顶层设计推动综合利用减污降碳。年3月,国家发改委等十部门印发了《关于“十四五”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的指导意见》,是“十四五”期间推动大宗固废综合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碳排放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文件。《意见》聚焦七大主要大宗固废,并提出了利用效率提高的路径,要求到年,新增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60%,存量大宗固废有序减少。
《意见》同时提出了从模式创新、科技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四个层面推动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创新发展,并安排了培育50家骨干企业,培育50个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基地、50个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50个工农复合型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加大资源综合利用产品推广力度,大宗固废系统治理能力提升行动等四项具体行动。
1.3综合利用前景广阔,有望助力碳中和实现
大宗固废有着明显的资源特征,开展大宗固废的资源化利用对碳减排的作用将十分显著。例如粉煤灰、煤矸石、工业副产石膏、尾矿废石、建筑垃圾等已成为了天然矿产资源的重要补充,事实上,建筑行业已有大量产品利用到对大宗固废,包括水泥、混凝土、建材等。此次国家《意见》也提出,将聚焦七类大宗固废,针对性地推动提高利用效率。
尽管目前我国尚无大宗固废相应的碳核算的方法学及标准,但通过利用大宗固废制备建材等资源化利用,能直接减少开采、运输、研磨、生产等环节的碳减排,大宗固废的资源化利用对碳减排的作用将十分显著,例如:
高炉矿渣:作为水泥掺和料,与传统水泥生产过程相比,每生产1吨水泥可节约50%的能源消耗,减少44%的二氧化碳排放,即减少约0.36吨二氧化碳排放,如果每年产生的2.8亿吨高炉矿渣均以此利用,则可减少约1亿吨二氧化碳排放。
钢渣:可替代15%左右石灰石质原料生产水泥,单位水泥二氧化碳排放量比常规生产减少10%,即减少约0.07吨二氧化碳排放,如果每年产生的1.5亿吨钢渣均以此利用,则可减少约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
工业副产石膏:可生产胶凝材料,从而替代水泥在建筑非结构方面的使用。每生产1吨水泥,排放二氧化碳约0.8吨,而生产建筑石膏粉产生的二氧化碳仅0.2吨,如规模化应用可大大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按我国每年新增建筑面积20亿平方米计算,如果用高性能石膏胶凝材料部分代替水泥,可减少3亿吨二氧化碳排放。
工业副产石膏生产新型建筑材料:例如北新集团自主研发,实现利用工业副产石膏为原料生产纸面石膏板,每年可消纳工业副产石膏约万吨,折合减排二氧化硫约万吨,减少碳排放约万吨。
粉煤灰、煤矸石等为原料生产新型墙材:可降低能源消耗、减少原生资源的开发利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如安徽省通过发展新型墙体材料,近十年实现了节地41万亩,节约标煤万吨,综合利用固体废弃物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21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万吨。
以秸秆为主要原料生产纸浆:有利于节约木材消耗、减排温室气体,如山东泉林纸业的20万吨纸浆生产线,可年处理秸秆60万吨,年节约木材90万方,约6万公顷森林植被,这些植被年可产氧气约万吨,吸收二氧化碳约.8万吨,减排温室气体效果显著。
伴随相关标准体系的完善,大宗固废的综合利用将成为我国实现碳中和的有力手段。根据国家《关于“十四五”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的指导意见》,我国将在十四五期间加快完善大宗固废综合利用标准体系,包括加强大宗固废综合利用行业统计能力建设,明确统计口径、统计标准和统计方法,鼓励企业积极开展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评价,健全评价机制,加强评价机构能力建设,规范评价机构运行管理,积极推动评价结果采信。我们认为未来随着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相关标准体系的完善,我国大宗固废的综合利用有望助推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
2.废钢:减碳前景最为广阔的环保市场,可减碳6亿吨
2.1钢铁行业是碳排放大头,节能降耗青*不接
钢铁行业生产以“长流程”工艺为主,年行业碳排放量达16亿吨左右。钢铁工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年我国粗钢产量10.53亿吨,同比增长5.2%;生铁产量8.88亿吨,同比增长4.3%;钢材产量13.25亿吨,同比增长7.7%。钢铁行业产业链可分为“铁矿石-粗钢-钢材”三大环节。钢材冶炼工艺可分为长流程(高炉/转炉)和短流程(电炉钢),长流程以焦煤、焦炭和铁矿石为原材料,经过高炉冶炼成铁水后,于转炉炼钢生产出粗钢;短流程以废钢和少量铁水为原料,经电炉冶炼产出粗钢。粗钢经过炉外精炼、轧制等工艺后即成为各类钢材。由于短流程路线的发展受到废钢供应成本高、电费价格高等因素的限制,成本长期高于长流程,目前国内的炼钢工艺仍以“长流程”为主。
基于行业碳排放=综合能耗*吨标煤排放CO2+综合电耗*每千瓦时排放CO2,根据我们测算可知,年我国钢铁行业碳排放量为16亿吨左右,是制造业31个门类中碳排放量最大的行业,占全国碳排放总量16%,因此钢铁产业低碳减排对全国实现“碳达峰”至关重要!
中国钢铁行业能耗环保指标世界领先,进一步脱碳生产工艺尚不成熟。据中钢协数据,从吨钢综合能耗上看,中国钢铁行业从年的千克标煤已降至年的千克标煤,行业平均单位能耗和排放强度已跃居世界先进行列。
因此,随着技术进步,炼钢效率和再利用接近技术极限,进一步脱碳需要从根本上改变生产方法,例如利用氢气或生物能代替煤炭作为高炉炼钢的还原剂,并且将生产供能过程电气化,或者利用CCUS技术清除化石燃料产生的碳排放等。但目前此类低碳炼钢技术(如氢气炼钢)仍待技术突破实现规模化应用,传统行业脱碳仍旧面临挑战。
2.2电炉钢大幅推动碳减排,废钢回收迎来历史发展机遇
若电炉钢比例提升至50%,钢铁行业可减排6亿吨。根据上文钢铁行业二氧化碳的测算方法,钢铁行业碳减排进程主要取决于电炉钢占比的变化趋势,即钢铁行业脱碳主要得依靠生产工艺转型,由高炉冶炼向电弧炉冶炼路线进行转变,由铁矿石生产转为废钢生产。
据我们测算,电炉吨钢二氧化碳排放量仅为0.2吨,大幅低于高炉吨钢的1.7吨碳排放,即每吨废钢可减排1.5吨二氧化碳。据废钢协会统计,年中国电炉钢比例仅为10.5%,相较世界平均水平28%、美国70%、欧盟40%、韩国33%、日本24%,仍存在明显差距。假设我国电炉钢比例达到50%,我国钢铁行业将直接减碳6亿吨。
电炉钢的发展需要充足的废钢资源做保证,废钢资源综合利用是钢铁行业最重要的减碳途径。年中国废钢消费量增长15%至2.16亿吨,而年的废钢消费量为1.亿吨,废钢行业迎来快速爆发。
在碳中和大背景下,伴随“地条钢”的清除,社会钢铁积蓄量不断增加以及相关大宗商品例如汽车进入报废高峰期,我国废钢资源有望迎来进一步加速增长。据中国工程院预测,年中国钢铁积蓄量将达到亿吨,废钢资源将超2.8亿吨;到年,废钢资源量将超过3.3亿吨。按照元/吨的价格测算,中国废钢市场届时将达6亿元,废钢市场的迅猛发展将直接成为我国钢铁业实现碳中和的强有力支撑。
3.再生有色金属兼顾治污降碳,最高可贡献3亿吨碳减排
3.1有色金属行业中冶炼环节碳排放最多,再生有色金属助力碳中和
中国是有色金属消费大国,但资源相对短缺。有色金属是指铁、铬、锰三种金属以外的所有金属,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材料。根据申万行业分类标准,有色金属行业可大体分为工业金属(铝、铜、铅、锌)、稀有金属、*金以及非金属新材料。虽然我国有色金属产量位居世界前列,但由于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匮乏,我国每年都需要大量进口有色金属精矿,以满足有色金属冶炼的原料需求。因此我国有色金属行业对外的资源依存度较高,例如我国精炼铜的进口依存度即高达85%。
发展再生有色金属产业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是战略新兴产业。再生有色金属主要指再生铜、再生铝、再生铅锌、再生稀贵金属,该产业承担着我国废有色金属的回收利用、高附加值资源转化、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创新核心技术及开发新产品的职能,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年以来,中国再生有色金属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年至年,我国共加工利用约1亿吨进口再生有色金属原料(实物量)、万吨左右国内再生有色金属原料(金属量)。年我国再生有色金属产量约万吨,同比增长1.9%。
有色金属冶炼是高能耗行业,年全国有色金属碳排放占比4.9%。有色金属冶炼是从矿物原料或二次资源中分离出伴生元素从而提取高纯度金属的过程。在大多数金属冶炼过程中,焦炭、煤等能源和电力必不可少,整个过程都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因此有色金属冶炼行业总体来说是一个高碳排放行业。年中国碳排放量主要集中在电力(占比48%)、黑色金属开采冶炼(占比19%)和煤炭开采及制品(占比14%),其中有色金属开采冶炼及加工约4.5亿吨,占比4.9%;年有色金属开采冶炼及加工碳排放量主要包括有色金属冶炼4.3亿吨(占比97%),有色金属加工0.1亿吨(占比2%),有色金属矿产采选0.03亿吨(占比1%)。
主要有色金属中,电解铝及精炼铜碳排放最多,通过再生铝及再生铜可最大程度减碳。根据我们测算,有色金属行业中最主要碳排放来自电解铝和精炼铜,年电解铝行业为4.3亿吨,精炼铜排放0.4亿吨,加之电解铝和精炼铜产量巨大,是有色金属行业碳中和最主要的减排对象。与此同时,再生有色金属通过资源回收利用,可极大程度节能减排,其中再生铝吨碳排放仅为原生铝的2%,再生铜碳排放为原生铜的21%,通过再生有色金属资源循环利用,可最大程度实现原铝及精炼铜的碳减排。在碳中和*策的大背景下,同时叠加国内大量有色金属制品陆续进入报废期,废旧资源回收体系不断健全,危险废物管理日趋完善,从业企业资源利用技术不断升级,我国再生有色金属迎来发展*金期。
3.2再生铝:最高贡献3亿吨碳减排,催生市场空间亿
铝应用广泛,按照来源可分为原生铝和再生铝。铝在地壳中的含量位居第三,自19世纪人类首次提炼出铝并实现电解铝规模化生产后,铝便以其重量轻、耐腐蚀、延展性好等优势广泛应用于航空、建筑、汽车产业。铝的供应按照来源可分为原生铝和再生铝。原生铝(电解铝)是指用开采铝土矿得到的氧化铝,再通过电解槽提炼出的电解铝。再生铝主要是指利用各种废铝材料,通过分选预处理、熔炼、浇铸等生产工序,生产出的铝合金锭,也可进一步用于生产各类压铸铝合金产品和铸造铝合金产品,最终应用于汽车、摩托车、机械设备、通讯设备、电子电器、五金灯具等终端行业。
原生铝碳排放占全国的4%,是能耗最高的有色金属,是碳减排的重要领域。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电解铝生产国,年至年中国电解铝产量由万吨增长至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18%。经我们测算,年电解铝行业二氧化碳总排放量约为4亿吨,约占全国二氧化碳净排放量的4%,是有色金属工业实现碳减排的重要领域。
*策倒逼电解铝减产或放缓。年11月,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发布《中国铝工业“十四五”发展思路》,提出“十四五”期间国内电解铝布局调整将基本完成,产能形成天花板。今年2月,内蒙古《关于确保完成“十四五”能耗双控目标任务若干保障措施(征求意见稿)》,提出将控制高耗能行业产能规模:从年起,不再审批电解铝、氧化铝(高铝粉煤灰提取氧化铝除外)等新增产能项目。同时,加快重点高耗能行业节能技术改造步伐。年至年重点对钢铁、电解铝等高耗能行业重点用能企业实施节能技术改造。受此影响,内蒙共计8万吨电解铝产能减产。
再生铝碳排放量仅为电解铝碳排放量的2%,减排空间巨大。再生铝主要工艺为熔炼,根据我们测算,相比原生铝12.48吨碳排放,再生铝碳排放量仅为电解铝碳排放量的2%,生产1吨再生铝可减少约12吨二氧化碳排放。如考虑再生铝节约的水资源以及减少的固废排放等环节,再生铝实现的碳减排更加明显。年与生产等量的原铝相比,生产再生铝共节约能耗万吨标准煤,节水1.18亿立方米,减少排放固体废物1.66亿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万吨、减少铝土矿开采1.47亿吨,具有明显的节能减排优势。
我国再生铝占比显著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再生铝有望减碳3亿吨,市场空间亿。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数据,年至年中国原铝产量由万吨增长至万吨,再生铝产量达到万吨,再生铝占比由7%提升至20%。与之对比的是发达国家成熟的再生铝产业链,其再生铝产量普遍超过原铝产量,年美国再生铝产量万吨,原铝产量74万吨,再生铝产量占总产量的83%。
相比美国再生铝产量占总产量的83%,我国目前再生铝产量仅占总量的20%左右,未来随着我国铝废料大量报废,若我国再生铝产量达到美国同等水平,则将直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3亿吨,降低全国碳排放3.3个百分点。对应的再生铝市场空间按照万吨再生铝产值1.25亿测算,将从年的亿增长到亿。
3.3再生铜:碳排放仅为原生铜的25%,可兼顾治污降碳
铜应用广泛,按照来源可分为原生铜和再生铜。作为人类最早使用的金属之一,铜以其优异的延展性、导热性和导电性,广泛应用于电力、空调制冷、交通运输、电子、建筑等行业。从铜的冶炼工艺来看,目前铜的生产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为火法冶炼粗铜,纯度降低,应用相对有限,另一种则是利用电解工艺生产的电解铜,具有极高纯度,被称为精炼铜。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精炼铜、铜材生产国和消费国,年中国精炼铜产量万吨,同比增长10%。在碳中和背景下,光伏、风电、储能、新能源车及配套等领域对铜的需求量有较大提升,有望带动全球铜需求进一步上升。
原生铜冶炼为高耗能产业,吨铜碳排放超4.8吨。国内铜冶炼企业以火法冶金为主,铜精矿经闪速/熔池熔炼-转炉吹炼-阳极炉精炼-电解精炼过程最终产出阴极铜。根据我们测算,吨铜冶炼碳排放超过4.8吨,按照年我国精炼铜产量万吨计算,我国精炼铜行业碳排放达万吨。如考虑冶炼过程中消耗的焦炭等能源产品作为还原剂用途的排放,以及生产过程产生的大量废酸、废碱和尾矿,实际碳排放则更高。
再生铜碳排放仅为原生铜的25%,可兼顾治污降碳。根据有色金属协会和再生金属分会的统计,生产再生铜的能耗为千克煤,以此测算,1吨再生铜的碳排放约为1吨,相比原生铜,再生铜碳排放仅为原生铜的25%。
年中国再生铜产量万吨、产值达亿元,再生铜占中国铜供应量34%,未来在碳中和的*策背景下,我国再生铜市场还将迎来进一步增长。
此外,相比再生铝和再生铅的物料来源,我国再生铜物料来源种类更多、成分更复杂。除了来源于国内消费领域淘汰或报废的含铜产品(主要为含铜量较高的含铜线缆及铜合金)和进口的再生铜原料,还有夹杂较多杂质的含铜废物,包括有色金属冶炼、加工产生的含铜污泥,含铜蚀刻液等含铜废物,这类含铜废物往往属于危险废弃物,对环境危害较大,再生铜企业在进行这类含铜废物资源利用的同时,也实现了对环境的治理改善。
4.危废资源化:减污降碳协同治理
4.1危废种类众多,处置分为无害化与资源化
危险废物处置是指将危险废物通过焚烧或其他改变物理、化学、生物特性的方法,达到减少已经产生的废物数量、缩小固体危险废物体积、减少或消除其危险成分的活动,或者将危险废物最终置于符合环境保护规定要求的场所并不再取回的活动,以此避免其中的有害物质危害人体健康和污染环境。
我国产生的危废类别相对集中,前6种危废类别占比达68%。工业危险废物主要来源于:废碱.0万吨,占15.7%;废酸.2万吨,占14.4%;石棉废物.2万吨,占13.8%;有色金属冶炼废物.9万吨,占9.8%;无机氰化物废物.3万吨,占8.9%;废矿物油.0万吨,占5.4%。
工业产废涉及行业众多,总体来看集中度较高。年,工业危险废物产生量较大的行业为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1万吨、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1万吨、非金属矿采选业.5万吨、造纸和纸制品业.1万吨,分别占工业危险废物产生量的19.2%、15.6%、13.8%和12.7%。化工、有色冶炼、矿采及造纸四个行业共占我国工业产废总量的61.3%。
危废处置方式主要包括资源化与无害化两个方向。危废无害化处置是指通过焚烧、填埋、物化等手段,对危险废物进行减量、彻底的形状改变或与环境彻底隔离,以避免其对环境造成危害。现阶段我国主要采用焚烧、填埋及水泥窑协同处置三种技术手段对危险废物进行无害化处置。危废资源化处置是指采用工艺技术从危险废物中回收有用的物质与能源,主要分为湿法工艺和火法工艺。
在我国危废处置中,资源化处置占比相对较高。年,我国重点城市及模范城市的工业危险废物产生的.90万吨危废中,综合利用量(资源化).20万吨,处置量(无害化).70万吨,贮存量.30万吨,综合利用率达58.30%,处置率达42.54%。
4.2危废资源化——真正的减污降碳协同治理
危废综合利用技术通过对危险废物的资源化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减少原生矿产使用,推动碳减排,是真正的减污降碳协同治理。一般是危废处置企业将收集的资源化利用价值较高的危废进行分类后,采取预处理、原料提纯和合成反应等工艺得到资源化的粗产品,并根据市场的需求深加工出附加值更高的精细化产品。资源化处置主要集中于金属、废有机溶剂、废酸废碱、废油、电子废物等方面的回收利用,主要使用的是物理化学处理技术以及物质分离与回收技术,典型的有清洗、干燥、破碎、分选、中和、絮凝沉淀、氧化还原、结晶、烧结、热解、蒸馏、吸附、生物处理、磁选/电选等工艺手段。由于危险废物中含有的金属种类复杂,难以量化计算碳减排贡献,危废处置本身也尚未纳入碳交易市场相关方案,但资源回收利用产出铜、铝、铅、锌、锡以及各种贵金属,边际上减少了原矿应用,推动碳减排的落实,是真正的减污降碳协同治理。
两部一院联合开展打击危废违法犯罪,带动处置领域景气度提升。年7月17日,生态环境部、公安部、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印发《关于严厉打击危险废物环境违法犯罪行为的通知》,决定组织全国生态环境部门、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开展严厉打击危险废物环境违法犯罪行为的活动。严打危废违法行为期间,各级生态环境部门、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将针对重点行业、重点地区、重点打击的违法行为进行摸排,并实行重点监管和精确打击。我们认为,年启动的环保督察是带动危废处置行业量价景气的重要因素之一,后续联合执法力度强悍,是危废行业景气持续的重要保障。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