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大家都很熟悉了,风寒感冒、风热感冒,今天呢,我们来说一说这胃肠型的感冒。那什么是胃肠型的感冒呢?看字面意思,肯定是和肠胃有关系啊。对了,这胃肠型的感冒,确实和肠胃有关系。那么说是胃肠感冒了?呃......这个问题先暂时保留。
感冒的症状大家基本上是很熟悉了,什么发烧、流鼻涕、打喷嚏、怕冷、嗓子痛等等,那么这胃肠型的感冒也有这种情况么?答案是肯定的,要么说是胃肠型“感冒”呢。感冒的症状肯定是有了,既然前面还有“胃肠”两个字,也就是说除了感冒的症状还有肠胃的症状:上吐下泻、肚子胀等等。也就是说,胃肠型的感冒,既有感冒的症状,还包含脾胃生病的症状。再直白一点就是,胃肠型感冒,既是肺系统出了问题,同时脾胃系统也出了问题。这时候用普通治疗感冒的方法就不好使了。
我们先来看一看这胃肠型感冒在中医上是怎么认为的。中医上这种情况叫“小儿感冒夹滞证”。这种情况在小朋友当中还是比较常见的。为什么这么说呢?有这么几种原因。第一个是小儿本来脾肺常虚,容易遭受外邪侵袭。第二个是老生常谈的问题,现在生活好了,家长喜欢给孩子吃很多有营养的东西,往往这些东西在中医上就是所谓的肥甘厚味,很容易加重肠胃负担,造成脾胃停滞。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脾和肺的关系,我们知道,在中医里,肺脾是母子关系,脾为母,肺为子。这做母亲的虚弱了,孩子也强壮不到哪里去。不强壮当然容易遭受外邪侵袭了。那反过来说也一样,当孩子的身体差了,做母亲的势必也会遭受影响。总的来说,这胃肠型感冒,要么就是先感受外邪,母子同病;要么母子具虚,感受外邪,母子同病。归根结底是两者都出现问题。
既然是两方面都有问题了,所以单纯的解决一方面问题肯定是不行的。中医特别讲求整体观念,这体现在中医学的方方面面,什么时候都不能忽略。所以这是后我们应当采用表里同治的方法。好,那么怎么样达到表里简直的效果呢?其实也简单,就是选择一些解除表证的穴位,再加上解除里证的穴位就好。解除外感的手法:开天门,推坎宫,揉太阳,揉耳后高骨。解除里证的手法,因为是积滞,所以选择消食导滞的一些穴位:揉板门,清胃经,推四横纹。脾胃虚弱的加上补脾经,补中焦之气血。这样就可以了。
养儿的经验,老祖宗早就告诉我们了:若想小儿安,需受三分饥与寒。从整体观念来讲,人的气血是一定的,当我们过度饮食,身体会把气血大量的输送到脾胃,进行消化食物,其他地方的气血就会因此不足,常见的是,当我们吃饱了就会犯困,这就是脑袋的气血不足的原因。同样的,气血都到了脾胃中,皮肤表层的气血就不够啦,这时候有个风吹草动孩子不就很容易感冒么?
有时候做个“狠心”的家长是很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