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95岁的一线医生走了,她把喜欢的事
TUhjnbcbe - 2025/3/5 20:25:00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年,吴合在门诊为病人看病。(医院提供)

年7月26日上午,医院,95岁的“一线医生”吴合安静地走了。遵照她生前遗嘱,家人为她完成了眼角膜和遗体捐献。

很多人听说过吴合,因为她创建了西北地区第一家免疫变态反应科,在恢复免疫功能为原则的防治反复感染、过敏性疾病的研究上取得显著成果;她退休后还坚持坐诊到94岁,看病不做重复检查,开最便宜却最有效的药,几十年来先后接诊5万余名初诊患者。

入党74载,吴合历经血与火的淬炼。鲜为人知的是,吴合曾是一名中共地下党员,在上海医学院组织和领导学生爱国运动;她曾是医院负责人,在战火纷飞中救死扶伤;她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从事医疗工作,曾两次荣立三等功。

吴合说过:“无论时代怎么变,好医生的衡量标准不会变,那就是有仁心懂仁术。”

腰膝无法下楼,她就改在家里出诊

年,60岁的吴合光荣退休。

闲下来的日子,吴合也曾去老年大学学过国画,但她很快就主动要求回到原来的工作岗位。医院对吴合进行返聘,这一干又是30多年。医院也曾劝说吴合在家安享晚年,但都被她拒绝了。年初吴合开始义务坐诊,不拿任何津贴和补助。后来因为不慎伤到腰膝无法下楼,她就改在家里出诊。

医院隔壁的家属区。家里陈设简单朴素,数量最多的就是椅子和凳子,方便来看病的患者候诊。

每天早晨,吴合起床吃过早餐,在电脑上查阅邮件后,便会坐到客厅的沙发上等候病人上门,唯一的变化就是不穿白大褂了,而是一身居家打扮。茶几旁边,是一捆捆病例,那是吴合多年的习惯,对每一位患者,她都会详细询问、记录病情,并将病历进行编号造册、建立详细的病程记录,以便跟踪随访。

医院挂号后,再到吴合家看病。看完病,吴合的“助手”、已经退休的二女儿朱医院拿药,每天如此。

对前来就诊的每一位患者,吴合都有一套标准的诊疗程序。她从不让患者做重复检查,当患者来电咨询时,她都要告诉患者把现存病历和检查结果带来参考。

“哪里不舒服?”“医院看过病?开的什么药?”“你知道这是激素吗?”“平日爱感冒吗?出汗多吗?”……吴合一连串干脆而仔细的提问,让一位专程从甘肃陇南慕名而来的病人有些诧异。“吴大夫问得太细了,患病两年来,我头一次与医生这么深入交流。”

不仅如此,触诊后,吴合还会让病人读书,那是她根据多年临床经验为患者编写的《过敏性疾病及复发感染疾病的免疫治疗》。然后给病人介绍治疗思路,讲解服药方法,并留下自己的电话号码。“有任何疑问,可以随时来电。”

“病人来了都要念书的。念书是要让病人了解病因、治疗方法。不是说给开了药就完事儿了。这对病人自觉治疗很有帮助。”吴合的二女儿朱建平说。

“朋友介绍说吴大夫好,我才大老远赶来,没想到她问得细看得细讲得更细。”一位患者告诉记者,吴合给他开了1个月用量的药才不到一百块钱,其中最便宜的每盒只要八毛五分。

医院内科主任医师马晋秋回忆:“吴主任对每个病人都是这样,我尽量给你把病治好,尽量少花钱。她常常跟我们说,病人得病本身是灾难,家里有一个病人,这个家负担就够重的了,千万不要让他多花钱。”

“人的价值在于奉献”

熟悉吴合的人都知道,她生活极为简朴。“我和她几十年一直打交道,很少见她穿新衣裳,老是一身白衬衣、蓝裤子。”马晋秋回忆,吴合一件灰色毛衣穿了十几年,袖口都磨出了毛球。

但面对因贫困辍学的孩子,吴合总是格外“大方”。吴合家有本厚厚的杂志,里面夹满了她从年至今给希望工程、盲童金钥匙行动、春蕾工程及贫困地区学生的捐款证书,那一沓厚厚的汇款单上囊括了许多的城市和乡镇。20多年来,她共捐助贫困学生81人,累计金额元。

从小在吴合身边长大的外孙女孙雅楠,至今难忘姥姥送给自己的结婚礼物。

“在婚礼上,我想让姥姥讲几句话。她站在桌前,说借此场合希望大家都能够救助贫困儿童。我觉得很突然,姥姥做这些好事从来都不说的。”孙雅楠一边说着,一边打开一个个信封,抽出里面的汇款单、成绩单、信件、图画,铺了满满一地。

“我给雅楠夫妇俩送了一个礼物。从今往后我会以他们两个的名义来捐助两个孩子,捐助款还是由我来出。”吴合在婚礼上的话,引来全场掌声雷动。“我能感觉到那种由衷的钦佩,真的好自豪呀。”孙雅楠说。

“人的价值在于他向世界给予了多少,而不在于索取多少。我是一名医者,我的一生都是想要在这个社会的角角落落发挥自己的作用。”早在年,吴合就亲自填写了遗体捐献申请,之后又签署了无偿捐献角膜志愿书。她立下遗嘱:“自愿捐献遗体、眼角膜,不要送花圈,可将准备买花圈的费用捐助失学儿童上学用。不要买寿衣,一切从简。”

吴合去世后,家人遵从她的遗愿,不设灵堂、不摆花圈,不开追悼会。家人、朋友、同事聚在一起,分享她传承给家庭的敬业精神、对医学事业和人民的热爱,以及善良、正直的人生态度。

在吴合为患者答疑解惑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95岁的一线医生走了,她把喜欢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