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记录消化内医院首次内镜粘
TUhjnbcbe - 2022/6/24 15:03:00

消化内科三病区主任张晓博,副主任郭争荣,桑荣霞主任医师等组成的团队联合麻醉科,医院消化内科张月寒教授的指导下,一周内成功开展了两例内镜粘膜下剥离术。

一位62岁的女性患者,做胃镜时发现胃粘膜下隆起性肿物,消化内科三病区为其行超声内镜检查显示“胃黏膜下隆起肿物,来源于粘膜肌层累及粘膜下层,呈中低回声,诊断不明”,须手术治疗。经反复研究、商讨,符合内镜治疗指征,决定为其实施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手术历时约半小时,肿瘤被成功切除,病理示:粘膜慢性炎伴粘膜下纤维脂肪组织增生,为罕见的胃粘膜下纤维脂肪瘤,目前为治愈性切除。另一名女性患者行胃镜时发现胃粘膜下隆起性肿物,超声内镜检查显示此肿物起源于粘膜肌层,也为患者实施了内镜粘膜下粘膜剥离术。

术后两位患者恢复良好,48小时后就可进食流质,7天后康复出院。这类内镜微创手术具有创伤小、痛苦少、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复发率低、生活质量高等优点,充分体现了微创治疗的优越性。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是在黏膜切除术(EMR)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项内镜治疗技术,主要治疗消化道巨大平坦息肉(直径≥2cm)、早期癌及黏膜下肿瘤。与传统手术方法相比,内镜具有侵袭小、微创的优点,患者耐受性好,生活质量明显提高;还可获得完整的病理标本,利于评估患者预后;治疗效果理想,可根据患者病变部位、大小、形状和组织类型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既能保证肿瘤的彻底切除,又能最大限度地保留正常组织及其功能,可以达到外科手术同样的根治效果,同一患者可接受多次(ESD)治疗,同时一次也可以进行多部位治疗。

ESD属于高难度消化内镜诊疗手术,手术方法是在内镜黏膜下注射基础上利用高频电刀将病变所在黏膜完整剥离而达到治疗目的的内镜下操作技术。ESD最大的特点是运用内镜微创技术,能够一次性完整切除大块病变,不用破坏消化道脏器的完整性,同时一并“扫净”部分黏膜下病变,实现根治肿瘤的效果。随着内镜器械的不断发展,它已成为消化道早期癌症及黏膜下病变的首选治疗方法。

-

消化内科三病区桑荣霞供稿

1
查看完整版本: 记录消化内医院首次内镜粘